把保險當成投資的理財怪象

自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,國人對於投資、對於風險總是有層深深的陰影,想到投資就聯想到虧損,紛紛對投資打退堂鼓,而理專們則是失去了佣金收入的機會。

國內保單銷售怪象

銀行便開始轉向銷售儲蓄險這類型的商品,畢盡儲蓄險保本又可以確定未來可領到的金額,雖然有流動性折價問題,但客戶聽到保本,又比定存好一點就OK了,台幣 美金 澳幣、躉繳型 分年繳 年金型,只要是銀行貴賓理財客戶一定人手一張,甚至全餐都包也是大有人在,銀行也靠高%數的保險佣金收入,嚐到了甜頭,發現竟然比其他投資商品還好賺,於是紛紛成立相關保險輔銷部門,加強保單的銷售強力,以創照更多佣金收入。

也因為保險的高額佣金收入,使得全台灣銀行理財部門幾乎變成了保險通訊處,不管男女老少、有錢沒錢,只要踏進銀行,唯一推薦理財工具就是保險的理財怪象。(銀行賣出的保單銷售額,比壽險公司本身賣出去還多)

投資型保單的崛起

畢盡,屈就於儲蓄險的2~3%的薄利,是無法滿足想要投資理財者的胃口,而且一段時間過去後,儲蓄險都賣到爛掉了,會買單人越來越少,於是早期有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投資型保單,重新換個架構,命為「類全委保單」就誕生了!

多了一塊魚的故事

類全委保單不但可以有每月約5%的現金配息之外,而且號稱還有保本機制(身故保本,就是一般壽險成分而已),然後把你投資的錢拿去買了同一家基金公司的一籃子配息基金罷了,其實就是組合式基金(Fund of fund)的慨念,但卻要多支付一層保單的帳管費,只能說這根本多了一塊魚(多餘)!

天下沒有白吃的早午餐

但隨著熱銷過後,許多持有類全委保單的投資人發現,雖然都有穩定配息,可是怎麼保單帳戶價值都負報酬,久久都難以翻正,可能原因有三:
1. 市場波動
2. 配息要穩定4%~5% 或多或少配到本金
3. 前四年帳管費加總約5%左右,吃掉你的本金

當然一段時間過後,類全委保單的熱銷也開始冷卻下來了……

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逆襲

當類全委保單開始消退之時,台灣人真的很聰明,創新不遺餘力,「目標到期債券基金」這樣橫空出世的商品就誕生了,目標到期債之前已經介紹過了,還沒看過的請點這:目標到期債券基金

而由於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熱銷以及他的特性(只能以IPO方式申購,類似躉繳型保單),聰明的金融業者,就特別加了一層保險的架構來推廣銷售,以增加利潤空間(多一層帳管費)以及國人買單的程度(身故保本),這樣不但賺錢,還更好賣,完整造就了銀行通路、保險公司、基金公司的三贏大格局! (嗯?那投資人呢?)

快速結論

☞ 有壽險缺口就直接去買壽險
☞ 投資綁保險就是多一層費用
☞ 不是說大家理財都精打細算
☞ 怎麼就喜歡被人多剝一層皮

(本網站所述之任何內容均不構成對金融商品的投資邀約,也不構成對於任何證券的買賣或進行任何交易的投資建議。投資一定有風險、基金有賺有賠、申購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)

★ 基金黑武士與他的知識園地 ★

【請點我】https://linktr.ee/fundblacksamurai
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