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S&P500快速下跌10%時,往後股市其實皆有不錯表現:
- 1955年9月23日:於10月11日下跌10%,耗時12個交易日。其後回報分別為:1個月+9.6%,3個月+9.7%,6個月+17.7%,12個月+14.8%。
- 1997年10月7日:於10月27日下跌10%,耗時14個交易日。回報為:1個月+8.4%,3個月+11.5%,6個月+24.8%,12個月+21.5%。
- 1998年7月17日:於8月14日下跌10%,耗時20個交易日。回報為:1個月-2.4%,3個月+5.2%,6個月+16.9%,12個月+25.2%。
- 2000年3月24日:於4月14日下跌10%,耗時15個交易日。回報為:1個月+8.1%,3個月+11.3%,6個月+1.3%,12個月-12.1%。這是唯一一個12個月後出現負回報的案例。
- 2018年1月26日:於2月8日下跌10%,耗時9個交易日。回報為:1個月+7.8%,3個月+5.5%,10.6%,12個月+5.0%。
- 2020年2月19日:於2月27日下跌10%,耗時6個交易日。回報為:1個月-14.7%,3個月+1.7%,6個月+16.8%,12個月+27.9%。這是1個月內表現最差的案例,但隨後12個月回報最高。
- 2025年2月19日:於3月13日下跌10%,耗時16個交易日。
歷史背景
1955年9月
- 歷史環境:1955年是美國戰後經濟繁榮的黃金時期,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復甦帶動了工業生產和消費增長。當時艾森豪政府執政,經濟政策穩定,汽車和家電等消費品需求激增,推動股市上漲。S&P 500在1954年9月終於突破1929年大蕭條前的高點,市場情緒極為樂觀。
- 修正原因:新高後的獲利了結可能是主要原因。戰後經濟快速增長導致部分投資者擔心市場過熱,通脹壓力開始顯現。此外,1955年聯邦儲備系統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,這可能引發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擔憂。
- 後續表現:修正後市場快速反彈,1個月回報達9.6%,12個月後回報為14.8%,顯示戰後經濟基本面強勁,投資者信心迅速恢復。
1997年10月
- 歷史環境:1990年代是美國經濟的「新經濟」時期,科技股開始崛起,網際網路熱潮初現。柯林頓政府執政,財政赤字減少,全球化加速,企業盈利增長強勁。1997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(7月泰銖崩盤),全球市場動盪。
- 修正原因:亞洲金融危機是主要觸發因素。泰國、印尼等國貨幣大幅貶值,引發全球資本市場恐慌,投資者擔心危機波及美國企業,尤其是依賴出口的公司。此外,科技股估值過高也導致獲利回吐。
- 後續表現:市場在1個月內上漲8.4%,6個月後回報達24.8%,顯示美國經濟基本面穩固,危機影響有限,科技股熱潮繼續推動市場上漲。
1998年7月
- 歷史環境: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持續發酵,俄羅斯在8月宣布盧布貶值並違約,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。美國經濟仍保持增長,但市場對新興市場危機的擔憂加劇。同時,長期資本管理公司(LTCM)瀕臨破產,聯邦儲備系統介入救援,顯示系統性風險上升。
- 修正原因:俄羅斯債務違約和LTCM危機是直接導火索,投資者對全球金融穩定性失去信心,避險情緒升溫。科技股和成長股首當其衝,市場進入修正。
- 後續表現:1個月內下跌2.4%,但3個月後回升至5.2%,12個月後回報達25.2%。聯準會降息穩定市場,美國經濟韌性使投資者信心回歸。
2000年3月24日
- 歷史環境:2000年是網路泡沫的高峰,科技股估值極度膨脹,納斯達克指數在3月10日達到頂峰。投資者對新興科技公司過度樂觀,許多公司缺乏盈利能力。同時,聯準會在1999-2000年間多次升息以抑制通脹,貨幣政策收緊加劇市場壓力。
- 修正原因:網路泡沫破裂是主因。3月中旬後,投資者開始質疑科技股的高估值,資金大量撤出。聯準會升息進一步壓縮流動性,市場情緒急轉直下。
- 後續表現:1個月回報為8.1%,但6個月後僅1.3%,12個月後下跌12.1%。這是唯一一個12個月後負回報的案例,顯示泡沫破裂後市場進入長期調整,隨後進入2001年經濟衰退。
2018年1月26日
- 歷史環境:2018年初,美國經濟在川普政府減稅政策推動下表現強勁,失業率低,企業盈利增長。但聯準會持續升息以應對通脹壓力,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3%,引發市場對借貸成本上升的擔憂。同時,中美貿易戰緊張局勢升級。
- 修正原因:聯準會升息和美債收益率上升是主要因素,投資者擔心高利率抑制經濟增長。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也加劇市場波動,成長股受到較大衝擊。
- 後續表現:1個月回報為7.8%,12個月後為5.0%。市場在短期內反彈,但全年波動加劇,年底再次下跌,反映貿易戰和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。
2020年2月19日
- 歷史環境:2020年初,COVID-19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,2月時中國已進入封鎖,歐美疫情迅速惡化。美國經濟在疫情前表現良好,但隨著疫情擴散,市場對經濟停擺的恐懼加劇。聯準會尚未採取大規模刺激措施。
- 修正原因:疫情引發的恐慌是主因。投資者擔心全球供應鏈中斷和需求崩潰,股市在2月底快速下跌,進入修正後迅速演變為熊市(下跌超過20%)。
- 後續表現:1個月內下跌14.7%,但6個月後回報達16.8%,12個月後為27.9%。聯準會和政府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(如降息和財政援助),推動市場快速反彈。
2025年2月19日
- 歷史環境:2025年初,川普第二任期開始,其貿易政策更趨強硬,對中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國實施新關稅,引發市場對通脹和經濟增長的擔憂。科技股(特別是「Magnificent Seven」)表現疲軟,特斯拉下跌33%。全球市場波動加劇,避險資產如日元上漲。
- 修正原因: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是主因,投資者擔心貿易戰升級導致經濟放緩。科技股估值調整和風險偏好下降也加劇市場下跌。
- 後續表現:數據未完整,但歷史模式顯示快速下跌後可能有較快反彈,特別是若關稅政策明朗化或經濟基本面保持穩健。
(本網站所述之任何內容均不構成對金融商品的投資要約,也不構成對於任何證券的買賣或進行任何交易的投資建議。投資一定有風險、基金有賺有賠、申購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)